第(2/3)页 再到先帝驾崩,监国太子顺利即皇帝位,曾经的太子詹事也扶摇直上,转瞬便官至九卿之首。 而后,便是师生二人筹谋已久的《削藩策》,逐渐浮现在朝野之上…… “晁错这把剑,朕要弃了。” “剑都弃了,那剑鞘留着,也就没什么用了。” “——就让袁盎为使,去刘濞老贼那儿走一趟吧。” “德侯刘通也一起,借着出使的名义,踢到刘濞身边去。” “老让他在长安这么搅和,朕心烦。” 天子启说着,一旁的周仁听着; 而在君臣二人身侧,一名郎官则是正奋笔疾书,以最快的速度,将天子启的交代草拟成诏书。 当日——皇长子假节东出当日,天子启颁诏:拜故中大夫袁盎为太常(原奉常),德侯刘通为宗正,假天子节,出使关东。 与此同时,丞相府再次于关中各地方郡县颁发告示。 其内容引经据典,字字珠玑; 总结而言,却不外乎一句话。 ——晁错已死; 说要诛晁错、清君侧的吴楚大军,如果当真是汉家的忠臣,便应当即刻退兵…… · · · 天子启新元三年,冬十月。 睢阳东五十里,吴楚叛军大营。 相较于两个月前,发动叛乱时,此时的吴王刘濞身上,更多了一股杀伐之气。 一众吴、楚将帅也都从先前,那因为连战连捷而沾沾自喜的模样,逐渐变得从容稳重,颇得将之风范。 ——战争,永远是军人最好的涅槃场。 一场战争,足以让一个怯懦的人,在活着走下战场之后,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。 尤其是一场惨烈,而又占尽优势的战争…… “见到天子的节牦,吴王,难道不应该跪拜迎驾吗?” 大帐内,长安朝堂派来的使者:太常袁盎、宗正刘通二人,正持节屹立于正中央。 两侧,一众吴楚将官嗤笑连连,却分明没将这两位‘当朝九卿’当回事儿。 上首主位,吴王刘濞更是无比从容,眉宇间,甚至还隐约带上了一抹倨傲。 “长安的天子,自知无法阻挡我大军兵威,故而只能杀死自己的九卿之首,以图寡人能‘心满意足’——完成了‘诛晁错,清君侧’的心愿,便退兵撤回吴地。” “如此软弱无能的人,难道不是让太祖高皇帝蒙羞、让我刘汉国祚蒙尘吗?” “这样一个人,端坐于未央宫的御榻之上,难道不是天下的不幸?” ··· “这样一个‘汉天子’的节牦,寡人,又怎会屈膝相迎?” “更如今,寡人即下睢阳,而与长安划江而治。” “——莫如说:寡人,已为东帝矣~” “又尚何谁拜?” 轻描淡写的一番话,只惹得袁盎、刘通二人面色齐齐一紧,颇有些惊愕的环视起四周。 却见帐内,一众吴楚将帅仍淡定自若,丝毫没有因为刘濞那‘东帝’的自称,而表露出任何异常。 就好像是听到了一个客观事实,如‘太阳东升西落’之类。 察觉到这一状况,袁盎心下只又是一苦,不由有些悔不当初。 “飞鸟尽,良弓藏;” “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“袁丝啊袁丝……” “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——怎就将那狡兔给弄死了呢?” 心下如是发出自嘲的哀叹,袁盎望向吴王刘濞的目光,只愈发带上了些凄苦。 到了这一步,袁盎又如何不明白:天子启是在丢弃晁错这把利刃的同时,将自己这柄剑鞘也一并丢了? 说是假节出使,来‘劝降’吴王刘濞,但明眼人都知道:袁盎此行,九死一生。 ——刘濞当然不可能因为晁错的死,便就此退兵! 几十年的隐忍,刘濞既是举了兵,就必定是不成功,便成仁! 尤其眼下,睢阳战事愈发不利于长安朝堂,以至于刘濞都敢当着长安天使的面,说出那句‘寡人已为东帝,尚何谁拜’了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长安朝堂派来见刘濞的使者,除了多送几个人头,或几个兵丁给刘濞之外,再无其他意义。 就如此番,袁盎假节出使,就连袁盎自己也知道:刘濞根本不可能听劝。 非但不会听劝,甚至还会将袁盎强留在身边。 果不其然,在明言表示‘我已经是东帝了,不需要再向谁跪拜’之后,刘濞下一句话,便宣告了袁盎彻底失去人生自由。 “德侯,是我一母同胞的兄弟手足——德哀侯刘广的子嗣。” “既是来了我身边,就不要急着回长安了。” “等寡人破了睢阳,兵临函谷,德侯再随寡人圣驾,还定三秦……” 好嘛; 又是‘圣驾’,又是‘还定三秦’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