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章 浓眉大眼天子荣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闻言,周仁终是含笑点下头,好似图穷匕见般,将话头突兀的一转:“故而,陛下那封诏书,或许不该发给郦车骑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刘荣面色当即一滞,旋即便似笑非笑的低下头;

    看着眼前,这局看似势均力敌,实则是刘荣随时都有可能满盘皆输,最终却因为周仁的高情商,而让刘荣险胜的棋局,刘荣不由又是一阵摇头失笑。

    良久,刘荣才含笑叹气着起了身,负手走到御榻前,摆手示意周仁也过来落座。

    待周仁坐下身,刘荣又是一声轻叹,方耐人寻味道:“郎中令觉得,朕的想法不对吗?”

    “——太宗皇帝十四年,匈奴老上稽粥单于入北地,以至北地、陇右二郡破碎,匈奴胡骑更长驱直入,兵峰直指帝都长安!”

    “此番,匈奴人再举大军叩边,朕首先应该关心的,难道不应该是关中的安危吗?”

    “让郦寄只派出一万兵马,支援朝那塞的程不识,大军主力则驻守箫关,确保关中安稳——这,难道不是真正妥当的策略吗?”

    “朕身天子,代天牧天下万民,难道应该为了北地郡、为了北地骑士,就把关中、把帝都长安的安危也丢在脑后?”

    ···

    “更何况守住箫关,便是守住了关中。”

    “——北地有骑士,我关中,也同样有源源不断的良家子,为我汉家之脊梁啊?”

    “为了北地骑士,便不顾关中良家子——朕怎可如此厚此薄彼呢?”

    “更何况比起我关中的良家子,他北地骑士立下的武勋,恐怕连十一都远有不如?”

    刘荣这话倒是没说错。

    关中良家子,可以说是汉家自政权建立,到稳固统治的整個过程中,都始终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。

    ——沛公刘季先入咸阳,麾下虽是万千丰沛元从、关东义军,但在得封为汉王之后,刘邦南下的军队中,却有一半以上的关中男丁追随。

    之后还定三秦,丰沛元从们早就是为官的为官,为将的为将,真正在前线冲锋陷阵的,却基本全是三秦关中儿郎。

    得了关中,到了联合各路诸侯东出函谷,找项羽讨个说法的时候,刘邦麾下数万汉军,兵卒却尽是秦人。

    彭城大败,刘邦败退荥阳,数万关中儿郎埋骨他乡,留守关中的萧相国赶忙征兵给刘邦送去,以稳住荥阳防线。

    送去的,依旧是关中的兵、关中人的子弟兵。

    待项羽乌江自刎,汉室鼎立,跟随刘邦南征北战,平讨各路异姓诸侯的,是关中儿郎;

    汉匈平城战役,刘邦身陷白登之围,陪在刘邦身边战死数百,冻死数千,伤残数万的,是关中丈夫。

    等到了吕太后驾崩,诸吕意欲作乱长安时,袒露着右臂冲入皇宫,将诸吕贼子悉数血洗的,依旧是北军的关中良家子。

    ——毫不夸张的说,关中子弟兵对汉室的意义,甚至比丰沛元从、比太祖刘邦那些个‘山东老兄弟’,都还要更重要一些。

    更何况关中,是汉家早在太祖刘邦,都还只是天下十八路诸侯之一:汉王的时候,就当基本盘在维护、运营的老窝。

    关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与之相比,所谓的北地骑士,甚至是所谓的‘比山东复’,也就是那么回事了。

    没错;

    将主要兵力留在箫关,确保关中安稳,在此前提下再适当对朝那塞——对程不识提供支援,这是刘荣对郦寄下达的命令。

    而且是死命令!

    从战略侧重,以及关中、北地的优先顺序来看,刘荣的安排显然没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但周仁三朝为官,纵然没有太深厚的军方背景,却也终归没到‘不知兵’的程度。

    故而,对于刘荣这看似合理得安排,周仁不便直言劝谏,却也终还是不吐不快。

    “可是陛下,不是曾亲口说:最好的防守,便是让敌人自顾不暇的进攻吗?”

    “怎到了眼下,到了关乎北地、陇右——乃至大半个边关安慰的时候,陛下又全然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了呢?”

    见刘荣一副云淡风轻,没有丝毫动摇的模样,周仁心下不由得又是一急;

    只嘴上,终究不敢用太过激烈的措辞,便只得如是道出一语,而后再自己接到:“陛下认为关中比北地重要,这固然没错。”

    “别说是北地——就算是萧关以北、函谷以东、武关以南的所有郡国加在一起,都没有关中重要!”

    “这,是毋庸置疑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但陛下为什么会认为:让郦车骑大军尽出,以支援朝那塞,便会让关中陷入危险当中呢?”

    ···

    “要知道朝那塞,几乎是匈奴人大举入侵北地的唯一通道要塞;”

    “只要朝那塞不破,匈奴人就无法在短时间内,将万人以上的部队开入北地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陛下为何不让郦车骑全力驰援朝那塞,直接将匈奴人堵在过门外,反而是将朝堂派出的援军,都部署在关中门户呢?”

    “即便是要以关中为重、为先,也完全不必如此谨小慎……”

    说到最后,周仁自己都觉得言辞有些过了,当即便悻悻止住话头,强笑两声,而后便在刘荣意味深长的目光注视下,稍有些无奈的低了下头。

    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,确实是这个时代赋予武将的特权。

    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:这些‘在外不受君命’的将领,早在出征之前,其实就已经被制定好大的战略方针了。

    在外不受君命,仅仅只是具体操作中拥有自主权,但朝堂定下的战略方针,那是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的。

    就好比当年,吴楚七国之乱,朝堂给太尉周亚夫定下的战略方针,便是在确保战火不会波及关中、烧不到函谷关,且荥阳敖仓不受威胁的前提下,尽快平定叛乱。

    然后朝堂就撒手不管,随便周亚夫怎么折腾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