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章 焚书,大家都别活!-《嬴成蟜嬴政是什么小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崔广皱着眉道:“何意?”

    虽然李斯这话明设陷阱,就是在堵崔广嘴,要崔广不能答愿意,但他崔广学问也不是假的,自是有法答之。

    唐秉低声道:“今日李斯言说已是自然,如水往低处流,鱼在水中游。崔兄以身拦之,阻断水流抛鱼上岸,不合道家之理。”

    崔广轻思,看了眼回到主座上的始皇帝,轻叹道:“唐兄之言甚佳,吾未勘破也。”

    崔广只言说一句便又坐下,与唐秉交谈几句再没站起,群臣都看在眼中。

    群臣倒不会认为是崔广怕了李斯,或败了李斯——李斯要是一回合能败一大家,顿弱得赶紧把纵横侯爵位让过去。

    但群臣会认为,这其中定有什么问题是他们所不明白的,从而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尉缭乃我大秦军事第一人,崔广,唐秉,皆是名满天下的道家代表人物。

    连他们三个都不想和李斯继续争执,而是要等下去,那我够资格乎?

    “书生讲授经文,传播思想,以此来反抗和批判大秦之政令,统治已为常态。这些读书人以古非今,妖言惑众,如此不法之事,竟连朝堂诸公都有人以此为常态。此可乎?不可也!”

    “造成这一切之根由,是六国刚刚统一,百废待兴。学术太过自由,思想不统一,社会风气差矣。如此下去不加以制止,陛下的威势就会下降,造反势力就会变大,破坏秦国安定也。”

    不是所有秦臣都审时度势,有好些秦臣在李斯言说之际想要站起反驳。

    他们大多都是刚有所动作就被身旁好友拉住,起立最多的也不过半身,就被好友硬生生拽回席位上。

    李斯越论述,始皇帝脸上的期许表情就越加明显。

    群臣又不是盲人,都看得见。

    无论多不赞成李斯言论,他们都必须让李斯把话说完。

    因为始皇帝想听。

    李斯在始皇帝默许下,整整在玄鸟殿说了一盏茶时间的书生非议朝堂之罪,会给大秦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,开放思想对大秦造成的弊端。

    “……故,臣李斯,请史官将所有不是秦国之事的史书全部焚烧。天下家里有《诗经》,《尚书》,《墨子》,《公孙子》等百家书的,皆送至郡守,县令处焚烧,唯留医,卜,农等书籍传于世。各地除官府外,不得私自开办讲学,违者杀之。”

    语毕,李斯半躬其身。

    态度很是诚恳,虔诚。

    他对始皇帝的态度,就像是一个信徒对着侍奉的神明一般。

    始皇帝点点头,深有同感地道:“李斯所言,甚得朕心。诸公若无异议,便按照李斯所言去办。李斯,你与王绾同去丞相府。”

    “臣有异议。”

    王绾和李斯本就政见不合,如今又听得李斯谏言这种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为敌之事。

    在李斯说完之后,立刻怒气冲冲地道:“陛下自有陛下的威严,朝廷秩序也能慢慢建立完善,何至于将所有书都烧掉?天下无书,那我大秦子民将如何自处?如何修身?如何为陛下安邦定国?”

    李斯立刻对答。

    “无书便无法自处?右相不妨去民间走访走访,看看有几个人家家有一书。不读书便无法安邦定国?我大秦锐士,战无不胜,其中又有多少识文断字之辈呢?修身靠的是律法,是靠秦律来规定我秦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,关书何事呢?再者右相是否年迈未听清,斯说的不是焚尽天下所有书,而是留了医,卜,农家等书籍供百姓习之,发展。斯所言,有错乎?”

    有王绾打头,李斯又已将自己思想言说完毕,一个又一个的秦臣开始源源不断得向李斯发难了。

    自咸阳殿始皇帝未追究隗状之错那日起,群臣便知道,始皇帝并不反感讨论,而是反感带有私心的讨论。

    “依左相所言,岂不是天下之人都不识字邪?那医,卜,农书留之何用?那秦律谁人宣之?谁又来断言秦律之真假?”

    李斯笑了笑,道:“此言斯与你想法截然不同也。正因为天下不识字,书籍孤本皆在博士署。百姓要想学医,卜,农书,知秦律几何,懂秦律言之何物,必须向官府问之。此不是提升官府威信,提升陛下威严乎?”

    又有一秦臣站起,道:“陛下,臣认为不妥,我大秦子民众多,官吏如何能尽皆教之?何况,医,卜,农等书皆是需精研之书也,官吏也不能尽习之。且能存至今之书皆是于世大有裨益书也,焚之将惹天下不满,万民失心也。”

    李斯对答:“天下书虽有千万,然于世有裨益者却寥寥无几,烧天下之书,我大秦子民将尽皆受教于朝堂,有何不妥?若天下书存,则天下人之言行思想皆存,不关好坏,不分善恶,不论正反,那朝堂之威信焉能续存,此不是因小失大邪?”

    朝堂群臣不断攻讦李斯。

    但李斯历经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洗礼,对这种局面已不是第一次那般没经验。

    且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,李斯的言论在秦国正统道理来说,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天下百姓之所以仇恨始皇帝,之所以六国各地纷扰不平,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太多了。

    比如赵国,记住了长平之战的活埋,记住了邯郸之战的“赵人永不降秦”,怎么会对秦国有好感?
    第(2/3)页